会议专题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阴虚、阳虚两类证候的影响因子分析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

肝硬化是一种以弥漫性肝实质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为一全球性常见病。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数字,肝硬化人群平均发病率约为17.1/10万,在我国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 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分级或量化预后模型主要为Child-Turcorte分级、Child-Pugh分级,即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ID)。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探讨阴虚、阳虚二类证候模型对预后的判断价值。

肝硬化 乙肝 失代偿期 阴虚证候 阳虚证候

杨嫣 葛超 刘增巍 周晓波 汪红 沈洪 陈静 沈天华 张星星 郑凯 李萍 吴静 赵崧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

国内会议

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深圳

中文

475-478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