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肝郁脾虚证本质”研究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证型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重要核心,如六经辩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均围绕对“证”的认识展开。谈到中医临床治疗,不可避免要谈到“证”,进而辨证论治。因而,证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核心。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从事中医研究,取得对中医基础、临床、中药开发的新认识,就会不可避免涉及到对中医证型的科学阐释与认识,这就使证本质研究工作成为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包括疏泄气机,以及疏泄胆汁,帮助消化。肝疏泄气机功能与机体的情志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肝失疏泄,则会表现为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失眠等。此外,从肝与他脏的病理联系来看,肝失疏泄最容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肝木克土,肝郁脾虚,表现为情绪不畅(紧张、焦虑、易怒、抑郁)、腹痛、便澹或腹泻、纳呆、乏力等症状.脾主运化,即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主统血,一旦脾功能改变,则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减退,表现为乏力、纳差,便塘等症状.脾病可以合并其他脏腑病变,其中脾虚肝郁也是临床常见的证型。肝脾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肝郁脾虚证在临床中非常多见。本文主要探讨了对“肝郁脾虚证本质”研究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肝郁脾虚证 中医理论 证本质 中医证型
郑舜华 张正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科 上海 200021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601-603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