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有统计表明,在一般杂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脾虚证者达87.9%。因此,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脾虚证本质,阐明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理以及反映该证候的特异性量化指标及其在不同疾病间的关联性,不仅可以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脾虚证的诊断与疗效的客观判定,而且为其他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功能性子宫出血、重症肌无力等脾虚证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证”是中医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桥梁和关键。“证”本质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这一认识已得到中医学界的普遍认可。脾虚证本质的现代研究至今已近四十年的历史。“广州中医学院脾胃学说研究小组”于1975年4月成立起就拉开了脾本质研究的序幕。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切入开展脾虚证的现代研究。
脾虚证 中医理法方药 唾液淀粉酶活性 中医诊疗
周福生 纪云西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405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623-626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