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补气药运用时机选择——周福生教授临床经验介绍
脾虚证常见于消化系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等。脾虚证患者常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萎黄,纳呆,食后腹胀,大便初硬后溏,较为典型的舌象是舌质淡胖或偏暗,或嫩红,边有齿印,舌苔或薄白,或厚腻,或白滑,脉细软濡滑,舌象不同表现关键取决于患者脾虚证病程长短、兼挟症不同及其适当的治疗与否有关。 脾主运化,主升清,与胃腑相表里,胃主受纳,主降浊,两者共同维持中焦的气机升降的正常枢转。若饮食失节,寒热失宜;或久思不解,纳谷不馨;或寒温失调,外邪内袭,脾胃受损,则脾运失司,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中焦枢机失运,气机升降失常,容易导致饮食停积,郁久又常化热,而致湿热内蕴,痰热互结。脾虚证本质是以脾气虚为本,挟湿挟痰挟热、气滞为标,临床上根据脾虚兼挟症的轻重不同而治疗上则以健脾为主,辅以渗湿、化痰、清热、行气。方药以四君子汤为底方加减化裁;气滞明显者以香砂六君子汤增减出入;湿盛便溏泻泄者以参苓白术散投之;兼有痰热中阻,舌苔厚腻者以温胆汤化之。但在组方之中,健脾益气中药的选择与剂量则关乎着患者疾病向愈。周师在脾虚证用药上谨慎细致,灵活周到。本文根据周福生教授临床经验介绍了脾虚证补气药运用时机的选择。
脾虚证 补气药 健脾益气中药 中医用药
纪云西 周福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405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637-638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