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前扣带回参与痛觉调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健康志愿者接受不同强度电刺激时前扣带回(ACC)各亚区的激活模式,探讨该脑区在痛觉调控网络中的作用。 方法:对10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P1)、2倍痛阈(P2)、3倍痛阈(P3)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 Signa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脑功能活动的数据采集。应用功能神经成像分析(AFNI)软件包进行后处理以获取ACC的激活图像,根据10名受试者的平均脑功能激活图分析ACC各亚区独特的刺激反应特性。 结果:前扣带回前部(aACC)在不同强度电刺激时均呈中度激活,该亚区在P1、P2、P3时平均激活象素分别为324、429、562,BOLD信号差异不大,表现出痛觉注意相关性反应;前扣带回背后部(dpACC)在P1、P2、P3时平均激活象素为311、964.、1414,其BOLD信号与刺激强度基本呈线性正相关,表现出刺激强度依赖性反应,提示该区与刺激强度编码有关;前扣带回腹后部(vpACC)在p1、P2时无明显激活(平均激活象素为262、375),但当刺激强度增大到P3时,该区。BOLD信号显著增强(平均激活象素为1781),提示该区参与痛觉强度编码。 结论:前扣带回各亚区在痛觉调控网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同强度电刺激作用下,该区表现出分离性激活特性,各亚区的激活曲线显示出各自的痛觉调控特点。

功能磁共振成像 痛觉调控 前扣带回 电刺激

张明 王渊 刘海 章士正 鱼博浪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710061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放射科博士后流动站 310016

国内会议

第六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暨国际磁共振学术会议(ISMRM)、山东省第十五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183-187

2006-09-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