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盆神经节内突触重建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观察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与盆神经节节后神经元突触连接的再生。 方法: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大鼠模型(将大鼠左侧L4脊神经前根近心端与L6脊神经前根远心端连接,同时将左侧L5、S1脊神经前根在出椎间孔处均切断1cm,并且用电刀烧灼中枢端),设置对照组(将大鼠左侧L5、L6、S1脊神经前根在出椎间孔处切断1cm,并且刚电刀烧灼中枢端)与正常对照组。模型鼠建立后六个月,在各组大鼠L4脊髓节段运用电泳给药法于脊髓前角注入神经追踪剂四甲基罗丹明(TMR),于左侧膀胱壁肌层分三点用压力给药法注入神经追踪剂四甲基罗丹明(TMR)--(TMR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三日后生理盐水、4℃含有4%多聚甲醛的0.01mol/l磷酸缓冲液依次灌注,然后取左侧盆神经节后固定,浸糖过夜,-25℃恒冷箱切片机连续切片,行尼氏染色以确定部位,余各两张分别行FITC标记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然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结果:显示为橙红色的条索状再生神经纤维,橙红色的节后神经元。免疫荧光组化:染成绿色的斑点状突触蛋白。橙红色再生神经纤维与橙红色节后神经元相接,并且橙红色神经元周围有绿色突触蛋白萦绕,还可见到两者之间的复合色。 结论:(1)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顺行、逆行神经追踪是研究人工体神经一内脏神经反射弧切实可靠的方法。(2)人工体神经一内脏神经反射弧的体神经纤维能够和盆神经节建立突触连接。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 突触连接 神经再生 节后神经元 细胞形态学

刘宇 高晓群 陈朝晖 肖传国

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郑州 45005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国内会议

第四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

昆明

中文

249-251

2006-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