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抗凝技术的研究
目的: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不同抗凝方法的效果,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对ICU收治出现DIC并予CBP治疗的患者56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共行CBP治疗162例次;根据患者28天死亡率分为存活组21例,死亡组35例;据CBP治疗时所选择的抗凝技术不同,分为小剂量肝素抗凝组、无抗凝剂组、肝素体外抗凝组和枸橼酸钠体外抗凝组;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和不同抗凝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与存活组比较:CBP治疗前,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高(P<0.01)、肝胆管损伤较重(P<0.01),血小板计数(BPC)较低(P<0.05)。不同抗凝方式组间比较,CBP治疗后次日晨,小剂量肝素组患者的BPC较治疗前升高(P<0.01),D-二聚体(D-Di)小剂量肝素组较无抗凝剂组及肝素体外抗凝组降低(均P<0.01);小剂量肝素组单次CBP治疗时间较长,且CBP并发症发生较少。 结论:DIC患者在有效抗凝技术和严密监测凝血指标的前提下,可以耐受CBP治疗;在抗凝方式选择上,小剂量肝素抗凝效果较佳,不会加重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液净化治疗 抗凝技术
王锦权 刘宝 陶晓根 黄业华 赵劲松 杨田军 张琳琳 秦玉荣
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ICU 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肾内科
国内会议
银川
中文
155-160
2009-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