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红细胞CD35分子表达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变化及其免疫调整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病理机制和细胞因子变化在非酒精性肝炎(NASH) 发病中的意义,并观察对其进行免疫调整的初步结果。 方法:(1)选取6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者,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红细胞CD35分子水平,同时测定血清IL-6,IL-8,TNF仅及CIC,并与30例相同年龄组之正常人对照。(2)随机选取25例NASH者,给予小牛胸腺肽50mg/ml,肌注/每次,每周2次×16周,并口服双岐杆菌剂,同时与常规治疗组22例对照前述指标,并于治疗结束12周后复测。 结果:68例患者中无论非酒精性肝炎或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组红细胞CD35分子均显著表达低下(t值分别为-6.46.-6.17。P<0.001),CIC均高于正常(X2值分别为4.27,3.97,P<0.01),而NASH组的血清IL-6,IL-8,TNFα也较正常显著增高(值分别为-3.83,5.41,5.08,P<0.001)。经免疫治疗的NASH组上述指标恢复正常显著优于对照组(t=6.47,P<0.001;X2=3.23,P<0.01, f值分别为-3.09,-4.39,-4.12,P<0.001)。治疗结束12周复测,上述指标结果相同。 结论:红细胞免疫机制和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免疫调整对改善NASH的RBC-CD35分子表达,降低IL-6,IL-8和TNF α的血清水平有一定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红细胞 免疫病理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免疫调整
黄美先 冷建杭 缪群 潘韵峰
杭州市第一医院 (310006)
国内会议
第六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印度尼西亚肝病峰会
重庆
中文
230-232
2008-05-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