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巴戟天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目的: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DNA)标记技术对广东产5个类群的栽培巴戟天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方法:应用15种引物对64个个体进行检测,应用POPGEN32软件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结果:共得到224条带,其中多态位点112个,多态百分率为50.00%。种群内多态位点百分率在37.05%~53.13%,平均为45.86%。小叶巴戟天(POP2)种群最高,其次是大叶巴戟天(POPI),最低是圆叶巴戟天(POP5)。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均反映出巴戟天各类群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变化。Shannon指数为0.2876,各类群的Shannon指数在0.1033~0.2362,Nei指数为0.1756,各类群的Nei指数在0.0745。0.1540之间。 结论:目前栽培巴戟天居群间有一定的分化,并产生了多种农家类型,其中小叶巴戟天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这些可能是导致目前栽培巴戟天质量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巴戟天 遗传多样性 RAPD标记 药用植物

丁平 刘瑾 仰铁锤 邱金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国内会议

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

贵州凯里

中文

117-120

2008-07-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