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茂县土地岭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特征

本文通过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岭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6类不同类型群落分别表现其对于不同环境特征、干扰及更新方式等的响应;森林是较灌丛更适合当地环境状况的植被类型;人工恢复无干扰和轻度干扰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高,是较好的恢复模式。重度干扰使得一年生植物与地下芽植物比例增加,其它口食性较好的多年生草本减少。较强的干扰是群落无法更新,长期处于灌丛阶段且多样性较低的重要原因。本地区人工恢复群落在更新进程和多样性维持上优于自然更新群落,种植华山松加速了本地区植被演替进程。建议以适合恢复区域的多种恢复配置方式进行造林,并避免较强干扰,可以加速群落演替进程并保持恢复群落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

山岭坡地 生态恢复 地区植被 物种多样性

王永健 陶建平 张炜银 臧润国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

国内会议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生物多样性分论坛

成都

中文

224-231

2006-07-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