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及非肝硬化肝组织耐受肝缺血安全时限的基因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肝硬化和非肝硬化肝组织肝缺血不同时限基因差异表达.为临床肝外科科学合理掌握肝缺血安全时限完成复杂手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正常肝组织为对照,将观测标本分为A组(非肝硬化组)、B组(肝硬化组),每组按不同缺血时限(15、30、45min)分为A1、A2、A3,B1、B2、B3三个亚组。标本取材后立即置入液氮冻存备测,应用4000点基因芯片分析不同缺血时限各组基因差异表达。 结果:肝缺血15min,非肝硬化组基因表达谱变化以调控内环境稳定的编码基因表达上调为主,无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肝硬化组则出现了PDCD10等多个凋亡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肝缺血30min,两组肝组织基因表达均高峰阶段,决定细胞死亡的相关基因、氧化应激反应相关基因、核转录因子相关基因均表达上调。两组不同点在于:肝硬化组促凋亡基因表达的数量多于非肝硬化组.Ratio值高于非肝硬化组,并出现细胞空泡化编码基因高表达;非肝硬化组同期有多个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编码基因和抗氧化蛋白编码基因高表达,而肝硬化组热休克蛋白和抗氧化蛋白表达水平相对较低。肝缺血45分钟,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比较.肝硬化组具有表达能力的编码基因数量较少,热休克蛋白和抗氧化蛋白编码基因均处于低表达水平。 结论:肝脏遭受缺血性损伤后决定细胞生存状态的关键时限点在30min左右,对非肝硬化者,如采取有效措施维系和促进热休克蛋白和抗氧化蛋白编码基因的高表达.有可能耐受超过30min甚至更长的肝缺血时限完成复杂肝手术。而对肝硬化者,一般情况下实施肝切除术持续性或间断性肝门阻断时一次性阻断时限应掌握在30min为好。
肝硬化 肝组织肝缺血 安全时限 基因诊断 临床应用
卢绮萍 裘法祖 吴在德 曹廷加 张智勇 曹钧 刘伟 冯毓灵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普通外科 武汉 43007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武汉 430030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78-181
2006-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