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的时空分布研究
2004年-4月-2007年3月,对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发现轮虫56种.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微型多突轮虫(Proalides subtilis),西式三肢轮虫(Filinia novaezealandiae),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hris),尾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udatu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蛭态目(Bdelloidea sp.)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调查发现,珠江径流量对轮虫密度有重要影响.在丰水期,两个采样站点(分别为中大码头和黄埔码头)的轮虫密度变化不大,而在枯水期,位于下游的黄埔码头的轮虫密度显著低于上游的中大码头.轮虫的密度高峰出现在秋季(9月底至12月初).中大码头轮虫的最高峰出现在2004年12月初,为5975 ind./L:黄埔码头的轮虫高峰出现在2004年4月中旬,为5877 ind.·L-1.轮虫密度变化范围为4-5975 ind.·L-1.中大码头轮虫密度的平均值为1627±233 ind.·L-1;而黄埔码头的平均值为1051±147 ind.·L-1.
珠江 轮虫群落 轮虫结构 轮虫密度
王庆 杨宇峰 陈菊芳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 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389-393
2008-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