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背景下玉米超高产群体若干特征研究
试验于2006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实施。在采用高产品种(郑单958)、密植(67500株/hm2)、深耕30cm、精细播种、及时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设置了不同施氮量试验(每公顷施N 0、225、450kg),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若干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单产逐渐增加,施氮量为450kg/hm2时单产高达13980.84 kg/hm2;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群体粒数、粒叶比等反映群体特征的大部分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少数指标如百粒重的变化则不明显。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①与收获指数相比,生物学产量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大,玉米营养体建成期间的千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而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则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②对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群体粒数是产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不大;⑨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且其群体叶面积变化动态比较平稳;④群体源与库通过增施氮肥均增加的同时,反映源与库存上相对关系的粒叶比也得到增加。
施氮量 玉米 超高产品种 群体粒数
马兴林 王庆祥 钱成明 柯福来 王传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 11016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 110161
国内会议
长春
中文
50-54
2008-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