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白瓷和青白瓷

本文对白瓷和青白瓷进行了研究。景德镇的青白瓷是在五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新的瓷器品种。以往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人们对白瓷和青白瓷的区分及相关的烧造工艺缺乏共同认识,时有争议。本文通过化学组成和胎釉的各种外观特征,揭示青白瓷和白瓷在化学组成和烧造工艺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了解烧造工艺对釉色、质感等外观特徵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从而以求取得对白瓷和青白瓷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科学测试的结果表明,化学组成和烧造工艺对釉色和质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南方地区的白瓷和青白瓷,胎的化学组成相当接近,都属于高硅、低铝、低铁质胎,两者都要求胎色洁白,瓷化程度高,断面有玻璃光泽。青白瓷和白瓷的主要差别之一是釉的化学组成不一样,青白瓷多数属于高钙釉,少数属于中钙釉,白瓷釉多数属于中钙釉或低钙釉。青白瓷因为CaO含量高,玻化完全,故釉面晶莹光润,釉层清彻透明,玻璃质感强;白瓷因为CaO含量低,玻化不完全,故釉面针孔橘皮多,釉层中气泡,石英、钙长石析晶多,透明感差,质感接近玉石。白瓷和青白瓷的釉,除了质感不同,它们的釉色也有差别,这些差别与烧成温度、烧成气氛及釉层厚度密切有关。青白瓷必须遵守特定的烧造工艺,否则,即使采用高钙釉的配方,也得不到青白瓷应有的釉色和质感,看上去和白瓷没有明显差别。北宋时期景德镇窑的青白瓷是典型的青白瓷,釉色青中泛白、白襄显青,玻璃质感强,工艺特点是采用高钙釉配方,釉层比白瓷明显较厚,烧成温度较高,玻化完全,还原气氛强,原料质量好,铁、鈇含量较低。安徽繁昌窑、湖北青山窑以及其他一些窑场的青白瓷大部分属於非典型青白瓷,釉色不好,有时很难区分是青白瓷还是白瓷,主要原因是釉层不够厚,烧成温度偏低,玻化不完全,还原气氛不足或偏氧化,釉的配方不稳定,原料质量不好,铁、鈇含量偏高。青白瓷和白瓷的主要区别,一看釉色,二看质感。有些白瓷窑襄烧造的产品,虽然釉色白襄稍泛青,但釉的透明感较差,质感接近玉石,釉的化学组成也和该窑的白瓷一样,属於申钙釉,作者认为,它们是白瓷在较强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结果,不能称之为青白瓷。繁昌窑和青山窑所烧造的非典型青白瓷,釉色青不青,白不白,透明感较差,它们是没有按照青白瓷的烧造工艺烧制而成的结果。青白瓷是南方地区的特产,北方地区极少烧造,这襄面既有历史传统等原因,也有原料方面的问题,北方瓷的胎都是高铝质胎,瓷化程度差,与典型青白瓷胎的要求不符,不适合制造青白瓷。

文物考古 青白瓷 古代瓷器 烧造工艺 化学组成

張福康 張浦生 何文權 熊樱菲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館

国内会议

2002年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576-584

2002-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