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检测技术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价
2008年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事件再一次将食品安全推到了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使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人高度关注的焦点。因此,有关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以及检测数据的分析显得愈为重要。一般来讲,食品安全检测检测实验室所需的主要分析手段可以划分为:色谱分析、光谱分析、微生物检测以及化学分析等,其中色谱技术在实验室中应用最为广泛,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应用色谱技术可以实现食品中农药、兽药、兴奋剂、抗菌素残留以及滥用添加剂、添加非食用物质等的测定,从而得到大量第一手的的检测数据。作为长期从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公益型服务机构,作者所在单位除了将大量的色谱检测数据作为评判该食品是否合格的依据之外,还将这些数据二次利用,结合食品安全评价中常用的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技术,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与分析评价工作,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与分析评价系统》,有效地实现了食品安全现状评价分析与预测预警,为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科学、快捷、有效的工具。本文对此进行了报道。
色谱检测 食品安全 风险评价
张经华 王覃 姜时中 韩春红 刘清珺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100089 北京思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9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843-844
2009-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