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建国以来不同年代崩漏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

本文采用理论与文献计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不同年代崩漏的证候认识、以及相关的主要证候构成进行比较研究,并初步分析了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肾虚、血瘀、阴虚证比重呈上升趋势,气虚证比重呈下降趋势,血虚、血热证比重则显波动。主要证候构成也有相应变化。不同年代崩漏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肾虚证可能与①中医临床实践的积累;②中医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对崩漏证候理论认识的进步;③50、6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肾本质”、“肾主生殖”研究的逐步开展有关;血瘀证可能与50、60年代起活血化瘀治则研究的逐步开展有关;阴虚证可能主要源于对肾虚证的逐步重视;气虚证可能与医家逐渐认识到肾虚为本,气虚为果,而肾虚证比重呈非常显著上升趋势有关;血虚、血热证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医各家学说 崩漏证候 文献计量 肾虚证 活血化瘀治则 血热证

曾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国内会议

2008年中医各家学说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山东日照

中文

133-139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