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空间诱变育种即利用卫星、飞船或空间站携带、承载植物种子等生物体样品,经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多因素复合效应作用,引起生物体的染色体畸变,进而导致生物体遗传变异,经地面种植、选育新品种(系)。利于缩短育种时间、获得变异种类多、幅度大,产生地面得不到的变异,无基因安全性风险。20世纪50-60年代国外开始相关的研究。美国、前苏联重点是为宇航员的长期空间飞行服务,我国主要是地面农业品种改良和培育。我国航天育种发展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立项阶段和发展阶段。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涉及到主要作物、蔬菜、瓜果、花卉、林草等植物。在草空间诱变育种方面,1994年,首次卫星措载了红豆草等三种牧草,此后,神州3号、4号、5号和实践八号,陆续进行了草的搭载,包括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野牛草和白三叶等,发现了数十种有用的变异类型,在获得抗逆基因、特色种质和高产品种等方面极具潜力。目前,尚无国家审定登记的草品种,品种选育刚起步,相关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整理水平落后于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等的航天育种,预计今后5年内有一批品种。
草空间诱变育种 品种选育 遗传变异 染色体畸变
张蕴薇
中国农业大学 草地研究所 北京 100094
国内会议
四川雅安
中文
443
2007-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