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目的:比较大黄鱼养殖品种与野生品种之间脂肪酸组成的不同,为大黄鱼营养学、饲料配制、养殖方式、肉质改良等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对采自舟山渔场的2龄野生大黄鱼和2龄养殖大黄鱼,分别取头部.背部,腹部、尾部肌肉,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分析仪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两者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结果:养殖大黄鱼身体的不同部位的总脂肪含量均比野生大黄鱼要高一倍以上,且养殖大黄鱼的尾部脂肪含量显著小于其它部位.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肌肉中脂肪酸种类没有区别,养殖大黄鱼中,PUFA与SFA含量相近而大于MUFA含量,其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C16:0,其次为C18:1(n-9)、C22:6(n-3)、C16:1(n-7)、C20:5(n-3)和C18:0.而野生大黄鱼中,PUFA>SFA>MUFA,其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C22:6(n-3),其次为C16:0、C18:1(n-9)、C18:0.C16:1(n-7),C20:5(n-3)和C20:4(n-6). 结论:野生大黄鱼与养殖大黄鱼脂肪脂类组成的最大差异在于养殖大黄鱼总脂含量的显著增加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组成量的显著减少.研究结果提示:保持适当的饥饿状态和适当增加鱼类的活动空间,也许是减少养殖大黄鱼脂类积累和增加鱼体中PUFA含量的有效养殖方法.

养殖大黄鱼 野生大黄鱼 肌肉 脂肪酸 肉质改良

章炜 严小军 徐继林 朱艺峰 叶芳挺 徐善良

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浙江学术节——食品安全监管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

浙江绍兴

中文

716-721

2005-1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