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细胞性肿瘤抗原以不同方式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肝癌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肝癌缺乏明确的肿瘤相关或特异性抗原,因此,选用全细胞性抗原作为肝癌DC免疫治疗的抗原负载方式,具有一定优势。理论上,这种抗原负载方式,包括所有已知和未知的抗原,都有被DC呈递到细胞表面的可能,因而能够诱导出程度更强的免疫反应。本研究选择全细胞抗原作为DC抗原负载方式,包括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DC、肿瘤细胞和DC融合以及肿瘤细胞总RNA转染DC等3种方式。对以3种形式负载抗原的DC瘤苗体外抗肿痛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其体外诱导T细胞反应的异同,以期选择更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DC瘤苗。 方法: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GM-CSF和IL-4的X-vivo15培养液联合诱导DC;分别以肝癌细胞株HepG2冻融抗原致敏患者DC(Lys-DC),HepG2总RNA转染DC(RNA-DC),HepG2与DC融合(Fus-DC)制备三种瘤苗,将Lys-DC、RNA-DC、Fus-DC以5×104/mL密度与患者淋巴细胞(1×106/mL)共同孵肓72h(设未致敏DC组和单独淋巴细胞组为对照),收获细胞分别称为Lys-DC-L、RNA-DC-L、Fus-DC-L、DC-L和L。以Lys-DC-L、RNA-DC-L、Fus-DC-L、DC-L和L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株HepG2为靶细胞,以效靶比20:1接种于96孔板,MTT法测定效应细胞对各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分离CD8+T细胞,将Lys-DC、RNA-DC、Fus-DC以5×104/mL密度与CD8+T细胞(1×106/mL)共同孵育(设未致敏DC组和单独淋巴细胞组为对照),72h后再次加入同剂量DC孵育72h,收获细胞分别称为Lys-DC-T、RNA-DC-T、Fus-DC-T、DC-T和T。收集各组细胞上清,应用IFN-y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IFN-y分泌:分离CD4+T细胞,将Lys-DC、RNA-DC、Fus-DC以2×104/mL密度与CD4+T细胞(2x105/mL)共同孵育(设朱致敏DC组和单独淋巴细胞组为对照),72h后再次加入同剂量DC,再孵育96h后,MTT法检测各种瘤苗刺激自体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 结果: Lys-DC-L、Fus-DC-L、RNA-DC-L组均显示对HepG2高效特异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DC-L组和单纯L组;但Fus-DC-L、RNA-DC-L对HepG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Lys-DC-L组;而Fus-DC-L、RNA-DC-L组对HepG2的杀伤率无明显区别;Lys-DC、Fus-DC、RNA-DC刺激的CD8+T细胞组IFN-y分泌显著高于DC刺激的CD8+T细胞组和单纯CD8+T细胞组;但Fus-DC、RNA-DC刺激组IFN-y分泌显著高于Lys-DC刺激组;而Fus-DC、RNA-DC刺激组IFN-y分泌无明显区别; Lys-DC、Fus-DC、RNA-DC组刺激白体CD4+T细胞增殖功能显著高于DC组;但Lys-DC、Fus-DC、RNA-DC刺激自体CD4+T细胞增殖功能无明显区别。 结论:肿瘤总RNA转染的DC以及融合瘤曲能更有效的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是更为有效的DC免疫治疗方式。肿瘤总RNA转染操作简单,应用裸RNA转染方法对细胞无损伤,并且在某些肿瘤细胞过少或肿瘤组织过小患者中,可以通过PCR方法扩增得到大量RNA,因此更适宜于临床应用。
原发性肝癌 树突状细胞 T细胞反应 肿瘤总RNA转染 免疫治疗 临床疗效 DC瘤苗
张红梅 张利旺 宫卫东 刘文超 程婕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中心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科研科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介入放射科
国内会议
第14届世界冷冻治疗大会暨第一届国际冷冻免疫学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大会
北京
中文
293-299
2007-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