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抗乙肝病毒治疗方法的选择

我国乙肝病毒(HBV)人均感染率越过60%。其中约1.2亿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AsC)。且每年以1%-5%比例再由慢性乙型肝炎(CHB)向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呈金字塔型转化,据Lok报告约10%-25%Chb最终发展为HCC。我国每年死于肝病患者近30万例,其中肝癌、失代偿肝硬化及重症肝炎是最常见的致死病种。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与HB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HBV感染虽然是各种乙型肝病病因,但HBV载量与肝脏病理改变和临床预后并无明显相关性。HBeAg阳性与HBV DNA高载量时肝功能检查往往正常:当HBeAg转阴或HBV DNA含量下降时,常伴随肝功能障碍等肝炎相关临床表现。HBV对肝组织不构成直接性损害,肝损害多见于机体对HBV免疫清除时发生。有人将HBV感染临床经过分为四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残留期和终末肝病期。不同病期临床特点不同,治疗原则和抗HBV治疗效果各异。抗HBV治疗方法繁多,现对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核苷类药物、干扰素(interferom,IFN)类、中医药类。指出肝病治疗应兼顾近期指标和远期指标,尤其护肝降酶,防止肝纤维化,阻断肝细胞癌变进展等较抗病毒治疗更有临床实际价值。

乙肝病毒 肝功能障碍 病期分类 临床治疗

李福山 白岚

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国内会议

2005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

广州

中文

64-66

2005-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