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天花粉蛋白抗HIV-1构效关系及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TCS抗HIV-1的构效关系并对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蛋白工程技术构建14个TCS突变体,测定各种TCS突变体的细胞毒性和抗HIV活性。 结果:活性中心突变体TCSM(120-123)与TCSE160A/E189A在失去绝大部分RI活性的同时,也几乎完全失去抗HIV活性。而另一个活性中心突变体TCSR122G,RI活性下降160倍,却仍保留一定的抗HIV活性。TCSC末端删除突变体(TCSC2,TCSC4和TCSC14)抗HIV活性的下降(1.4-4.8倍)与其RI活性呈平行下降(1.2-3.3倍);分别在C末端加上末端19个氨基酸延伸肽或KDEL,信号肽的突变体TCSC19aa与TCSKDEL,虽然保留全部的RI活性,但却几乎完全失去抗HIV活性;TCS抗原决定簇位点突变后对TCS抗HIV-1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当在抗原决定簇突变体所引入的Cys残基上加上PEG20K后,这些突变体则显著降低了抗HIV-1的活性。TCS不能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对感染细胞和未感染细胞的融合没有抑制作用;TCS也不能抑制HIV-1 rRT活性;TCS对病毒颗粒的直接杀伤作用不大。 结论:TCS抗HIV-1活性与其RI活性显著相关,但似乎又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TCS C末端氨基酸的突变影响其抗HIV-1活性;在C末端增加KDEL信号肽序列及19aa尾肽并不能增加其抗HIV活性;抗原决定簇突变体以及PEG20K偶联TCS抗原决定簇突变体体外抗HIV-1活性下降;抗HIV-1机制可能与对感染细胞的间接作用有关。

核糖体失活蛋白 天花粉蛋白 抗HIV-1 抗病毒活性 构效关系

郑永唐 王建华

中国科学院 昆明动物研究所 分子免疫药理学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3

国内会议

2005年中国昆明艾滋病防治论坛暨云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论坛

昆明

中文

11-19

2005-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