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对轮虫的影响研究

作者于2001-2004年对建设中的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坝前水域的轮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导流明渠截流前共有轮虫34种,种群密度变化范围在0~45ind。/L之间,年平均密度为6。25 ind。/L,优势种为龟甲轮虫(Keratella);三峡水库蓄水期共检出轮虫25种,种群密度为37。5 ind。/L,优势种为龟甲轮虫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三峡水库进入运行期后共检出轮虫33种,种群密度变化在0~110 ind。/L之间,年平均17。08 ind。/L,优势种为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沟痕泡轮虫(PomphoIyx suIcata)和胶鞘轮虫(collotheca)。截流后与截流前相比,原有种类消失了17种,新增27种,年平均密度增加近3倍。3个不同年份5、6月的数据对比发现,2003年5、6月水库蓄水期轮虫种类数从2002年同期的6种上升到25种,种群密度增加37。5 ind。/L;而2004年同期轮虫种类数为16种,比2002年同期种群密度增加15 ind。/L;3个时期的优势种依次由单一的龟甲轮虫到龟甲轮虫和针簇多肢轮虫最后转变为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沟痕泡轮虫和胶鞘轮虫。水动力学条件的改变是造成三峡水库坝前水域轮虫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峡水利枢纽 截流 轮虫 水动力学条件

胡菊香 韩德举 高少波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9

国内会议

首届长江论坛

武汉

中文

144-149

2005-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