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发展计划
计划是人们用来处理未来问题的工具,它包括对未来的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参照前苏联的中央计划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到1992年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的实质可简单地归纳为:“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提高效率,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公平”。一般说来。由政府主导制定的计划反映了政府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对国家发展前景的预测,以及政府的愿望和意图,但是计划实现的程度和实施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力量。从如何把握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间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平衡这一点看来,大体上可以将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分为政府规制(英美模式)、政府引导(莱茵模式)和政府主导(东亚模式)三种类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计划应当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计划(简称发展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10~20年)、中期计划(5~7年)、专项计划及年度计划四种类型。 我国的发展计划仍应保持时间跨度为五年的传统,但应不断增强其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在制定发展计划时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目标体系及其优先顺序、各项指标的数值、生要措施等。其编制程序可以采取POSMEP法。首先从提出问题开始,而问题就是现实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异。为此首先要界定系统的范围,然后确定其理想状况(目标体系),再对现实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时既要有对系统总体的统计分析,又要有对系统中个别组分的案例研究。还要有对系统的发展进程(过去及未来)的回顾和预测。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研究提出从现实状况到达理想状况的路线和方案。为了便于研究通常要构筑系统的模型(包括定性模型、半定量模型和定量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优化求解、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评价各种方案.在权衡利弊后做出抉择。最后再根据所选定的方案,制定出实施的步骤和主要措施,形成计划草案。编制发展计划的关键技术包括定性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量化技术、价值体系的建立及表达技术、群体决策中的协调技术,以及合理分配资源的技术等。 专项计划生要是针对国防、教育、科技、交通运输、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等涉反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领域而制定的计划,其时间跨度一般为5~10年,甚至更长,通常由政府主导制定并实施。其内容一般包括目标体系、预期指标、进度安排、资金分配、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专项计划的制定程序也可以采用POSMEP法,但在其六个步骤中应当体现专项计划的特点。专项计划制定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关键识别技术、进度安排技术、组织协调技术等。 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既不能还像实行中央计划体制时期那样依靠计划来管理全部社会及经济活动.但又需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未来的趋势,并通过周密的总体策划来进一步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为此笔者建议按照钱学森同志关于总体设计数的构想.设立负责全面策划和统筹协调的总体计划部门。这必将更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妥善处理局部与全局的矛盾,改善宏观调控。以及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及民主化。总体计划部门可以在现有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框架内设立,其核心成员除了要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之外,还应具备四维的知识结构,即既要有专业的深度,又要有学科的广度,更要有哲学的高度,还要有清晰的远见。
市场经济 政府主导 科学发展观 系统模型
成思危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内会议
浙江宁波
中文
1-21
2004-11-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