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前景

随着薄膜光伏太阳电池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在近十年来的发展也较为迅速。由于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潜在的成本和技术优势是其它类太阳电池无法比拟的,自从1991年瑞士洛桑高工(EPFL)M.Griitzel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人们已全面研究了该电池的机理、性能和工业化可行性。目前实验室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1.04%。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可行性研究也在同时进行,一些较大的公司和机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的原理就是大自然中光合作用原理的有机应用,也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伟大进步。真正追溯历史,应该归功于一个世纪之前,Becquerel教授在半导体光电化学上的工作。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平板电极上,这类电极的主要缺点是只能在电极表面吸附单层染料分子。由于单层染料分子吸收太阳光的效率非常低,光电转换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提高。本文分析了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介绍了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的分类。

太阳电池 纳米薄膜 染料敏化 光电转换 转换效率

戴松元 王孔嘉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国内会议

2005青岛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应用国际论坛

青岛

中文

35-40

2005-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