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抗草丁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的抗性基因向野芥菜(B.juncea var.gracilis)流动的研究

本文通过人工去雄授粉和田间隔行种植试验,研究了抗草丁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中的bar基因和EPSPS基因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人工授粉的情况下,以野芥菜为母本,分别以两种转基因油菜为父本,亲和性指数都很高,达13以上,与野芥菜自交或开放授粉条件下的亲和性指数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两种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亲和性较好。经两次除草剂筛选,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对相应的除草剂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性,且经PCR检测扩增出了各自的特异性条带,说明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都携带了相应的抗性基因。F1的适合度研究表明,两种F1种子萌发率和母本都没有明显差异,营养生长明显好于母本。但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明显下降,携带抗草丁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2.4%和0.59粒/角果,携带抗草甘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5.1%和0.58粒,角果。经两次除草剂筛选和PcR检测,表明野芥菜和抗草丁膦油菜或与抗草甘膦油菜田间隔行种植分别能产生0.02%和0.014%的携带抗性基因的F1杂种。以上结果表明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具有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且bar和EPSPS基因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类似,但对其可能引起的环境后果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基因工程 转基因油菜 基因逃逸 生物安全

宋小玲 皇甫超河 强胜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南京 210095

国内会议

2005年转基因生物环境影响与安全管理南京生物安全国际研讨会

南京

中文

178-190

2005-10-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