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栽培稻种内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比较研究

本研究以药用野生稻为外类群,以普通野生稻为对照,对栽培稻核糖体基因(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供试的栽培稻材料中有4个为典型的籼亚种品种、2个典型粳亚种品种、1个为利用普通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转育而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和1个利用粳型光敏不育系农垦58S为不育基因源转育而成的籼型两用不育系。结果表明。栽培稻种内(ITS)的全序列的长度变化范围为424—426 bp,G+c含量变化范围为74.59%-75.59%,总变异位点16个,占总碱基数的3.75%;有12个信息位点,占总碱基数的2.82%。以ITS全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能将栽培稻区分为籼、粳2个亚种群,其中在典型的籼亚种和典型粳亚种之间有4个区分亚种的标志性碱基。与普通野生稻或粳稻杂交转育而成的籼型雄性不育系的ITS序列中含有普通野生稻或粳稻的特征性碱基。

水稻种植 水稻育种 核糖体基因 基因测序

戴小军 黄光文 梁满中 欧立军 陈觉梁 陈良碧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国内会议

2005年湖南师范大学第一届青年科技论坛

长沙

中文

170-179

200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