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吐鲁番学研究
在16世纪海路交通发达之前,东西方间的主要交通是通过丝绸之路,即通过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进行的。在南北两道的绿洲居住着鲜为人知的、有的早已消亡的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曾一度创造了十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地偶然出土的古代文物,使得世界各国学术界对这一地区产生了兴趣,英、德、法、日等国先后组织、派遣考察队来塔里木盆地进行发掘。德国吐鲁番考古队四次(1902~1914)在吐鲁番、库车、焉耆等地获得了大量的写本、壁画和其他珍贵文物。德国科学院决定成立专门的“东方委员会”来有计划地整理、研究、刊布这些文物,于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8号德国科学院的地下室专门开辟了四个大房间来收藏这批文物。与此同时聘请了印度学、伊兰学、汉学、突厥学、叙利亚学等有关专家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德国柏林民俗学博物馆则负责考古队四次所获艺术一文化品的保管和研究工作。由于各方面的专家大多集中在柏林科学院、柏林民俗学博物馆和柏林大学,这就大大方便了研究工作的进行,专家们能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本文介绍了德国的一些学者对吐鲁番学的研究。
吐鲁番学 文物收藏 德国
耿世民
中央民族大学
国内会议
吐鲁番
中文
72-77
2005-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