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印度历史文化关系研究
9世纪中叶,漠北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多有迁居西域及河西走廊者,形成了龟兹、焉耆、高昌、北庭、哈密、沙州、肃州、甘州、凉州等众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上诸地位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9至11世纪间,途经这里的往来使臣、商旅、宗教人士等络绎不绝,既有中原派往西方者,更有来自欧洲、西亚、南亚的各色人士,他们不远万里,往来穿梭于丝绸之路上,或从事政治活动,或进行朝贡贸易,或致力于宗教、文化活动。以是之故,回鹘居地成为沟通东西方联系的津梁。同时,他们又以其地利之便,积极发展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关于回鹊与印度之间的联系,史书少有记载,但在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回鹊文、汉文文献中却有不少反映。本文现以这些零星资料为据,结合考古发现和佛教内典资料,就回鹤一印度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略作考述,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回鹘 历史文化 印度关系
杨富学
甘肃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
国内会议
吐鲁番
中文
102-108
2005-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