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麦积炳灵早期半偏袒袈裟西渐高昌——兼谈吐峪沟44窟的时代

在佛教造像中,袈裟的穿着形式是重要的特征因素,主要有偏袒、通肩、双领下垂三种。但在偏袒袈裟这种形式中还特别派生出了右肩搭一角,或搭右肩然后绕右臂外侧或前侧包裹状下垂于肘下后,再披上左肩的袈裟形式,笔者认为可称之为半偏袒袈裟或半袒服袈裟。 本文之前已有学者著文认为半偏袒袈裟是袈裟“民族化”的产物,认为双领下垂式袈裟是这种民族化袈裟的结果,半偏袒袈裟是其过渡阶段。因此,其文中似认为:半偏袒袈裟产生于中国,是中国对印度原偏袒袈裟形式改造的结果。那么,笔者继而认为,既然双领下垂式袈裟较早地出现于中国东土,那么其前面过渡阶段的半偏袒袈裟似也应是在中国东土汉文化中产生的。因此,如果东土汉文化周边地区在以后出现了这种半偏袒袈裟形象,当是受到了中国东土汉地佛教文化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具体谈一谈半偏袒袈裟因素由中国东土向西传播的某些主要迹象。

偏袒袈裟 吐峪沟石窟 高昌 麦积山 炳灵寺

夏朗云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国内会议

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吐鲁番

中文

274-283

2005-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