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22例临床观察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笔者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分清湿热的孰轻孰重,作为立方遣药的依据。对122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经过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在30天以内获得临床痊愈为i01例,占83.6%,并随访肝功能化验80例,未见反跳现象,恢复情况尚称稳定。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转归是良好的,而我们则旨在通过研究加快恢复,减少迁延。 湿热之邪经口而入,先犯脾胃,阻滞气机外降,外不能发越,内不能疏泄,困郁蒸搏,胆汁外溢,以致面目周身皮肤发为黄色,小便浓赤,正如内经所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疽。” 胃失纳降之职,脾失运化之权,以致纳少,恶呕,胸腹胀闷,倦怠乏力等。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交相蕴蒸,留而为患,是为实证。笔者认为本病以热邪为主体,而湿邪为其次。热偏重型本组占60.6%,自然是湿邪不甚明显。两型中发热情况没有明显区别,舌色大多偏红。 治疗湿热阳黄,清热退黄之剂要用得早,用得足,茵陈用量要重,每剂剂量以50克左右尚好,待小便转清,黄疸显著消退,及时减少剂量。热偏重大便秘结者,大黄用量以10—15克为宜。对湿邪偏重大便溏薄者,则不予施用。利尿、疏肝、健脾是对传染性肝炎早期治疗的三大法,亦是防止向慢性肝病或重症肝类转化的重要一环。 本文报告以辨证分型为基础,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22例,30天内临床痊愈占83.6%,短期随访结果,疗效尚称稳定。湿热黄疽,不论热偏重型和湿偏重型,均以热邪为主导,湿邪为其次,分型无非方便于治疗。清热利湿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药量宜大些。临床痊愈后,仍应注重辨证,给以适当的调理。

病毒性肝炎 中医治则 辨证施治 中医病机 湿热阳黄 清热解毒药

陆晓江 陆莺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18020

国内会议

2005年全国第七届中医治则治法暨肝胆病中医治疗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04-107

200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