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建国以来我国抗灾减灾的经验及其启示——以抗震、抗洪、抗击“非典”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复杂,部分地区自然气候、水文地理条件严酷,所以我国遭受的自然灾害强度大、分布广、种类多,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全国范围内仅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七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60年代平均每年约57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约590亿元,80年代平均每年约690亿元,90年代前5年每年约1190亿元,其中1994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0多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抗灾斗争和救灾减灾工作,每年都投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从而减轻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抗灾减灾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之一,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以抗震、抗洪和2003年抗击“非典”为例,试图说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抗灾减灾指导方针的变化、抗灾减灾的经验以及带给找们的启示。

抗灾减灾方针 中国共产党 人民政府 保障机制

郑君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国内会议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

无锡

中文

445-452

2005-09-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