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村民自治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村民自治标志着村级组织经济化过程向政治化过程的转型,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必然会在政治上聚集。摩擦,碰撞不可避免,对社会矛盾的控制和化解,将对农村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通过农村和谐社会潜在隐患的扫描,对威胁农村社会和谐的表现作了六方面的阐述;失地问题引起的“三无”农民生存问题;村务公开问题;派系斗争问题;干群关系问题;民主参与方式的问题;权力参与分配问题等。二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取决的因素:领导层、管理层的行为取向;社会结构平衡机制;村民相互合作的基础;制度建设。三是村民自治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在国家有限主导的前提下,村民自治受制于乡村秩序环境,受制于自身影响因素,又对环境和影响因素产生反作用。从二者互动中寻找农村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 村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因国家行政权力退出农村,村组织经济化向村组织政治化转型这一政治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村民自治政治资源由村民利益这个政治变量决定的力量整合的必然结果。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确实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村民自治 和谐社会 村民利益

冯建国

云南省宜良县委党校 652100

国内会议

第八届西部论坛暨中国西部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论坛

兰州

中文

174-179

2005-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