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连近海三种鲽科鱼遗传结构的研究

鲽科鱼在我国的渔业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增养殖鱼类品种.但由于近几十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和捕捞量加大,导致遗传资源及其多样性为减少了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开展其保护生物学研究,有必要对鲽类的遗传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次实验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大连地区鲽科的三种鱼(高眼鲽Cleisthenesherzensteini、石鲽Platichthys bicoloratus、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群体进行了遗传学分析.本研究从30对牙鲆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8对有多态性的引物,对高眼鲽,黄盖鲽、石鲽群体的共105个个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的方法,经POPGENE3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为三个群体的位点中等位基因数4~7个,各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5640~3.0319个;多态座位杂合度的观测值为0.5200~0.6733;分析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并根据遗传距离,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其中石鲽和黄盖鲽的亲缘关系近些,然后在与高眼鲽聚为一类.

鲽形目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渔业资源 遗传资源 分子标记 亲缘关系 鲽科鱼

仇雪梅 杜爽

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连,116023

国内会议

第十一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

青岛

中文

763-768

2008-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