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生物质特性及其对氮氧化物去除机制研究

氮氧化物除了自身可以对文物会产生极大损伤外,还会增强其他污染物对文物的损伤,因此开发适用于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空气净化的技术是当前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竹炭为生物质对文物保存环境中微量氮氧化物的净化展开研究,综合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生物质的化学结构、表面官能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炭化温度的竹炭的微观结构、孔隙特征进行了观察与表征,研究了竹炭孔隙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最终炭化温度对竹炭净化氮氧化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控制在1-2L/min,NO:NO2配比为1:2,竹炭量大于等于3g,达到最佳净化效果;竹子碳化到500℃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净化反应器的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文物保护环境 空气净化 生物质炭 竹炭 氮氧化物去除 净化效果

王大为 修光利 刘兆辅 吴燕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中心,国家环保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0237

国内会议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能源与环境领域

杭州

中文

254-258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