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研究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民俗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建国以来的人口密度分布,即东西人口密度迥然不同,存在着一条重要的人口分界线,即爱辉-腾冲线,这条线主要受地势、地貌、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制约。其次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且递减迅速;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极端自然环境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快速。形成的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分异,是民俗地理格局的重要科学依据。最后依据灾害系统理论,采用反映人口承灾体的人口密度和反映水旱灾害强度的频数,建立二者的对应关系,编制了水旱风险等级分布地图。研究表明:中国水旱综合灾害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承灾体脆弱性加大,致灾因子危险性增大,水旱灾害的整体风险水平在逐步增大。 本研究可以为区域人口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民俗地理格局的形成和民俗灾害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 自然环境 人口密度 胡焕庸线 水旱灾害 民俗地理 灾害风险评价
王静爱 毛佳 白媛
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理科编辑部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16
2007-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