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旱灾及牧民应对行为之实证研究——以正镶白旗为例
本研究以内蒙古中部正镶白旗牧业地区为实例,关注了旱灾及牧民的抗旱行为。分析结果:延续多年的游牧生活已经失去其存在的根基,传统的游牧模式已被废除。只有极少数拥有亲属网络的牧户,采纳“敖特儿”形式。多数牧户大量抛售牲畜,极端缩小经营规模,只好等待和祈祷下一年度的命运。饲料及干草(包括鲜草)昂贵的价格,大大提高的经营成本,使牧户无法维持现有的规模,而且,多数牧户也无法承担所需资金。 牧区基层组织已名存实亡,缺乏代表牧民自身利益的组织,市场信息既不及时又不准确,使多数牧民在牲畜市场交易中处于极其不利之地,从而经济利益严重受损。一部分牧户开始经营奶牛饲养业,可是,奶牛及饲料的价格昂贵,同时也缺乏饲养奶牛配套技术指导及兽医人员等致命性问题。从上述结果中,我们可以断定,现行体制下的抗灾行为已显露出严重的问题(此地区),如不积极采纳合理的支援、补救措施,必定影响牧民最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水平,甚至整个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牧民应对行为 牧区旱灾 制度性障碍 内蒙古牧区 补救措施
苏德斯琴
中国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53-366
2007-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