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是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以及东海海域。牙鲆个体大,生长快,味道鲜美,是深受人们欢迎的鱼类。由于牙鲆经济价值较高,北方沿海人工养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主要养殖对象。各养殖场大多从海上捕捞野生亲鱼,经培育后采卵获得后代,有的养殖场从自养群体中挑选个体大的留作亲鱼,有的养殖场每年从海中补充一部分野生亲鱼。尽管如此,养殖场的亲鱼数量也是有限的。容易造成后代杂合度降低和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特别是稀有等位基冈缺失,而使群体种质下降,性状退化。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日本学者Sekino采用微卫星和mtDNA 2种DNA分子标记对日本的牙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选择了北方沿海5个重要养殖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背景现状,以期为牙娜种质资源保护、养殖群体遗传改良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依据。
牙鲆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RAPD分析
刘海金 朱晓琛 孙效文 薛玲玲 毛连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秦皇岛 06610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 150070 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连 116023
国内会议
大连
中文
189-196
2006-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