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癌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和生物学特点以及临床合理治疗。 方法:40例Ⅰ期卵巢癌根据清除淋巴结与否分成A.B两组。40例Ⅲ期卵巢癌清除淋巴结20例为C组。不清除淋巴结20例为D组。C.D两组减瘤术后残余癌灶均≤2cm。化疗方法,药物及其剂量基本相同。 结果:A组3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同时并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盆腔淋巴结单独转移,共4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0%。 A.B两组5年生存率各为95%与80%。C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0%(12/20)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0例同时9例盆腔淋巴结转移,单独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C.D两组5年生存率各为55%与15%。A.B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D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 结论: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率,随着期别升高而升高,腹主动脉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几乎相等,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主要路线。恰当清除淋巴结可以提高生存率。

卵巢肿瘤 淋巴转移 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解剖学 生物学

王文福 李燕华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瘤科 安徽蚌埠 233004

国内会议

第三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

安徽黄山

中文

239-241

2004-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