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系统视角看文学复译中的实践主体
翻译是一种“人文主义”活动,该过程的实践主体——译者的作用日益彰显。译者现身的说法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众多意义链的联结,使作者逐渐缩小直至隐身。原文所指和译文能指可以渐译渐远的离析观点成为重复翻译实践中的基本概念。读者反应批评文论使读者首当其冲地掌握着文本的审美实践。译者,即费什所说的informed reader,先行一步,实践着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作为广大读者中的特殊成分,无论译者主体作用的态势如何,都不会忽略其他读者的阅读需要。读者的多层次分布,使译本不可能,也不允许千篇一律。本文表明了文学复译是客观存在,并对实践哲学中的文学复译进行了简述,指出文学复译是译无定译。复译实质上就是实践哲学的作用过程。复译的实践主体—译者—自身呈现着动态开放派势。翻译实践既造就了译者的主体性,也创造出与译者相对立的客观译本对象。复译中译者要力求复译不离原文本,避免“为了复译而复译”的‘主体自我’封闭,克服自发的实践主体性,发挥自觉的实践主体性,实现主体译者与客体译本的永恒统一。
文学复译 实践哲学 读者 实践主体
蔡华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204-212
2005-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