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生消机制分析
应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及NCEP资料和高空地面资料,模拟分析了2006年1月28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结果发现:雾体最强的时段是在日出后的1-2h内,相对湿度下降的拐点滞后于气温回升的拐点2h左右;先出现贴地逆温再出现大雾,逆温最强的时段也是雾体最强的时段,逆温层顶始终覆盖在雾体上方;近地面的微风和风向的转变,有利于雾体的形成和向上发展,风向转变的时间也是雾体形成的时间;增温、减湿和逆温层的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大雾 数值模拟 生消机制 相对湿度 天气过程
王金兰 寿绍文 刘泽军 王新红 田春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新乡市气象局,河南 新乡 4530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 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 530022 新乡市气象局,河南 新乡 453003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8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