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天边界层结构特征及低层增湿现象
本文主要利用天津市250m大气边界层铁塔气象观测,分析了天津城区冬季不同地面流场下,雾天边界层结构及低层水汽分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地面倒槽形势下的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层结稳定而且深厚,可达近千米,逆温强度从下而上逐渐增强;近地面维持为弱风,而80m以上稍高层,雾前为较强偏南风或偏东风,但雾持续过程中风力较弱;雾体厚度超过250m。(2)华北地形槽和弱高压控制下的辐射雾过程中,辐射逆温呈现夜生日消的特征,夜间逆温强度从下而上逐渐减弱,逆温层较浅薄;成雾后,雾体中一般逐渐发展成不稳定层结,逆温底抬升到雾顶高度上下;边界层风力微弱,雾体厚度约80m左右。(3)大雾出现前均有水汽增量现象,地面倒槽形势下,低空各层水汽跃升时间较早,距起雾时间一般提前约15h,且水汽增速持续均匀,昼夜差异不明显;而高压和华北地形槽形势下,水汽跃升一般出现在夜间塔层逆温强度达到3.5k/250m时才开始出现,距起雾时间较短,约2~9h,且近地层水汽增加的同时,稍高层水汽减少。观测逆温条件下水汽的变化还可以看到,稍高层为干平流条件下并没有水汽增量现象出现,可见水汽增量现象是逆温强度和风场共同影响的结果,对于预报和监测雾的启动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雾 地面形势场 逆温强度 水汽分布
吴彬贵 于莉莉 陈广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天津市气象局,天津 300074 天津市气象局,天津 300074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0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