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黑龙江省“冷”“暖”冬时空分布特征

利用黑龙江省61个站196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首次采用月平均气温权重系数法确定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标准。分析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冬季普遍增暖,在1980年以后呈明显变暖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冷暖冬权重系数指标、暖冬指数的气候变率分别为0.568℃/10a、0.667℃/10a、13%/10a,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的气候变率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月增温最明显,增温幅度为1.101℃/10a,其次是1月份,增温幅度为0.607℃/10a。大兴安岭北部、三江平原东北部冷冬年少暖冬年多,小兴安岭、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三地交汇带冷冬年多暖冬年少,黑河西部、齐齐哈尔、大庆一带冷冬年和暖冬年都偏多,属于气候敏感区。1961-2006年冷暖冬权重系数指标的气候变率多在0.4℃-0.8℃/10a之间,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一带以及松嫩平原局部的气候变率>0.7℃/10a,松嫩平原大部在0.6℃-0.7℃/10a之间,三江平原东北部、哈尔滨部分市县的气候变率<0.6℃/10a,总体来看,冬季向暖的趋势山区大于相对较湿润的平地。

权重系数 时空分布 气温观测 气候变化

姚俊英 于宏敏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哈尔滨 150030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北京

中文

1-5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