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

利用1996—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大城市的地面观测资料和空气污染指数对气温指标(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云量、太阳辐射、空气污染指数的周循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夏季周末气温要素值比工作日大,其他季节周末气温要素值比工作日小;气温变化中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周末效应最为明显,可以作为检测周末效应现象的指标;3大长假存在明显的假日效应,其中春节和国庆节假日期间气温要素值相比假日前后7天小,五一节假日期间气温要素值相比前后7天大;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气溶胶有密切的关系,夏季由于水汽充足气溶胶的间接影响(气溶胶—云的相互作用)起主要作用,气溶胶周末较少,云量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白天最高气温升高,最低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升高,平均气温也升高;其他季节气溶胶的直接作用和半直接作用起主要作用,气溶胶周末较少,气溶胶加热大气的能力减弱同时导致云量增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白天最高气温降低,最低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降低,平均气温也降低。

假日效应 云量 气溶胶 气温变化 周末效应

段春锋 缪启龙 马利 王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北京

中文

1-12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