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南通地区两次暴雪过程的对比研究

南通地区近二十年来只出现过两次暴雪天气。本文将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影响系统的配置和物理量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对1998年3月19-21日和2008年1月25-29日这两次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这两次暴雪天气形成的共同原因以及不同之处,为今后的降雪预报工作积累依据。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相同之处是①高空槽、暖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相互配置是这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②西南急流异常偏强,尤其是500hPa20m/s以上的西南风在110-1150E之间达10个纬距以上。③1100E以东,28-320N之间有36m/s的急流核存在并东移。④青藏高原至印缅地区有高空槽东移,给暴雪过程提供丰富的水汽条件。⑤中高层以西南暖湿气流为主,低层为偏北或偏东气流,即高层为暖平流而低层为冷平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有利于降雪天气的维持。⑥降雪前本市地面气温已经降至1℃以下。不同之处在于①冷空气强度:1998年3月19-21日的暴雪过程冷空气强度比2008年1月25-29日强,850hPa强锋区移过南通时,锋区密度带位于30-320N,锋区强度达6℃/100km以上,本市位于锋区密集带北侧,冷暖空气交汇激烈。②大气层结:1998年3月19-21日700hPa以上东部和南部上干下湿有层结不稳定,以及锋前不稳定能量被抬生,造成低层有不稳定能量,有利于产生强对流天气,使冰雹、雷暴和暴雪共存;而2008年1月25-29日低层是冷平流,中高层为西南暖湿气流,整个暴雪过程θse(700-850)和θse(500-700)一直为正值,大气层结状态稳定。②温度指标:降暴雪时南京T700-8501998年3月19-21日为7-8℃,而2008年1月25-29日为2-5℃。③1998年3月19-21日比2008年1月25-29日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时间短、范围小。④冷锋过境时风场的辐合再次加强,使得08年1月25-29日的强降雪维持。

暴雪过程 高空槽 暖切变线 冷锋 多普勒雷达

吴彩霞 张鹏 吴锐涛 严晓庆 彭小燕 林应

江苏省南通市气象局 226006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北京

中文

1-5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