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陕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诊断研究

应用WRF中尺度模式对陕西省延安市2006年9月20日21时-21日11时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应用模式输出的基本物理量分析了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并计算了干位涡、湿位涡正压、斜压项以及扰动位涡,揭示了这次暴雨产生的机理。诊断分析发现:湿度场和垂直上升运动的相互耦合是本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机制。在暴雨发展的峰值时,干位涡的大值中心对应着暴雨的大值中心,干位涡对暴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MPV1高值与对流稳定的冷空气相联系,较小的MPV1正值或负值区域和对流不稳定或对流稳定程度低的暖湿空气相联系。低层MPV1的负值区能表征不稳定的暖湿气流活动特征,MPV1零线能反映地面强降水落区。强降水过程中,强正湿位涡有从高层向对流层中低层延伸,低层负湿位涡向上伸展的特征,当高层与低层的MPV1相互作用减弱,中高层的强正湿位涡中心明显减小,低层负湿位涡不向上伸展时,地面强降水结束。偏南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输送至与MPV2负值区相联系的辐合区中,由于辐合所造成的强烈的垂直运动,使降雨的强度急剧增大,形成这次陕西北部的大暴雨过程。中低层正值位涡扰动的存在是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暴雨过程 数值模拟 干湿位涡 强降水过程

袁媛

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西安,710014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北京

中文

1-12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