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8日长江流域入梅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2007年梅雨时期在湖北省中部观测到一个前导层状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使用NCEP1°×1°日再分析资料、业务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并用美国ESRL实验室的LAPS系统来分析2007年6月18日RFLS系统发生发展及消亡的气流结构和动力特征。雷达观测回波水平反射率因子结构是对流线上单体有时垂直对流线拉长和沿对流线倾斜、一条回波反射率因子较弱的转换带和增强的层状降水区。18日系统在组织阶段有一个翻转上升的气流,并开始产生前导层状降水区;在成熟阶段垂直气流发展旺盛,前方的层状回波区进一步加强;中低层垂直对流线的垂直风切变随时间增大和地面冷丘随时间变化减弱或者不变是18日RFLS系统上升气流向前倾斜的主要原因。18日RFLS系统主要由三种气流组成:从后向前的入流、从前向后的下沉入流和中高层从后向前倾斜形成系统前方层状云砧的上升气流。对流区锋面抬升作用和随风垂直切变增强而增强的上升运动是对流区不稳定发展的可能原因。
暴雨 对流系统 中尺度分析 气流结构
王晓芳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430074 武汉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3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