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7年江苏雷暴灾害气候特征及不同季节周期性分析
该文利用江苏省1951-2007年雷暴资料,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季节雷暴的空间分布和伴随天气的发生概率。同时采用小波分析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江苏近57年春、夏、秋雷暴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中南部,平均雷暴日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主要位于江苏的中部和中北部地区。雷暴发生时伴随天气主要以降水为主,其次是大风,冰雹发生比例很少,伴随天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江淮一带发生干雷暴的比例较大,平原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的可能性较大,而丘陵地区雷暴大风的比例要明显减小。周期变化中,春季雷暴沿海拥有2-4a、20-24a、30a周期,内陆周期稳定性较差,沿江以北7-12a周期比较稳定,而苏南地区10a以下短周期信号呈减弱趋势。夏季淮北周期振荡信号强烈,拥有3-4a、10a、14-16a周期,江淮地区雷暴发生一般拥有2a、5-8a、11-14a的周期变化,苏南地区雷暴变化内陆以短周期信号为主,沿海地区短、长周期均比较强而稳定。秋季淮北沿海雷暴以短周期变化为主,内陆地区以长周期变化为主,江淮地区以8-12a周期为主,苏南地区秋季雷暴以短、长周期两极趋势发展为特征。
雷暴 气候特征 周期变化 小波分析
刘梅 张备 俞剑蔚 孙燕 张静
江苏省气象台 南京 210008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8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