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灯盏花素鼻腔给药脑内靶向性评价

目的:探索利用鼻腔嗅觉区的鼻-脑通道开发灯盏花素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的可行性。 方法:以口服和注射给药为对照,灯盏花索鼻腔给药后于一定时间点用小脑延髓池穿刺术采集大鼠脑脊液,股动脉插管取血,125I标记法测定其在大鼠脑脊液、脑组织和血中药物含量,梯形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采用AUCbrain/AUCplasma为指标进行脑靶向性比较。 结果:大鼠鼻腔给药后灯盏花素的脑内分布具有组织差异,经鼻腔吸收后5-15min,嗅球即达峰值,在30-60min时其在各脑组织中的药浓均达到峰值,其中嗅球中的药物浓度高达574.8±205.9ng/g,嗅区中的药物浓度高达323.4±128.3ng/g,均高于CSF中123.2±29.3的峰值,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后的脑部药浓分布如下:嗅球>嗅区>CSF>小脑>延脑>大脑;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后嗅球的AUC0-240值为静注的5.54倍,嗅区的AUC0-240值为静注的5.07倍,CSF的AUC0-240是静注的5.51倍,其它脑组织的AUC0-240均大于静注;灯盏花素静注后,AUCbrain tissue/AUCplasma呈现一个逐渐升高趋势。而鼻腔给药不同,在给药最初ACU比值最大,此后逐渐降 低,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后各脑组织的AUCbrain/AUCplasma均显著高于静注给药,5min时大脑的AUC CR/ AUCplasma值是静注的6.14倍;鼻腔给药后CSF、嗅球与血浆AUC的比值相对于静注更显著,5min时分别为静注的30.45倍、56.93倍。 结论: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后部分药物可直接转运入脑,其吸收通路:灯盏花素分子首先经鼻腔嗅粘膜吸收进入蛛膜下腔的嗅球,然后相继进入嗅区,CSF,大脑、小脑等部位,嗅球是药物分子经鼻腔入脑的必经之路;与静注和灌胃给药相比,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具有明显脑靶向性,开发灯盏花素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具有一定可行性。

灯盏花素 鼻腔给药 脑靶向给药系统 药物动力学

石森林 徐莲英 葛卫红 李昌煜 吴瑾瑾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201203 杭州市第四医院,杭州310053

国内会议

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

石家庄

中文

1-10

2008-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