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药品价格政策对抗生素价格的影响

背景:药品价格“虚高”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给 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的原因之一。90年代后期起,我国重新开始药品价格管制,主要措施包括实行政府定价、强制性降价、集中招标采购。但是,对政府价格管制政策的效果却存在巨大争议。”目的”验证近年来我国药品价格政策对医院药品价格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方法:采用价格指数分析1998-2005年北京市5家三甲医院部分抗生素价格的变化趋势;采用差分方程来分析降价政策下的药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从而推测医生选择不同价格的药品的行为。在计算价格-需求弹性的时候,采用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模型来分析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实施以后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化。 结果:1998-2005年,强制性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把抗生素的拉氏价格指数压低了48%,但是帕氏价格指数仅下降15%,特别是2001年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以后,帕氏价格指数几乎没有下降。模型分析显示,抗生素的药品价格变化与使用量的变化呈正相关,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实行后,这种正相关性进一步加强。 结论:药品强制性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政策的效果被厂家生产、流通选购和临床上选择使用高价格 “新药”的对策大大削弱了,并且这类价格政策及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和政府监管之不力又助长了药品生产与使用行为的扭曲。因此,强制性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并不是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最好方法,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才是关键。

药品价格 政策措施 抗生素 强制性降价 集中招标采购

董朝晖 刘国恩 吴晶 吴久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 号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 天津大学药学院 解放军第306 医院药学部

国内会议

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

石家庄

中文

1-8

2008-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