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雨凇和暴雪天气的多普勒雷达探测分析
对2008年1月中旬豫南一次雨凇转暴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风廓线等方面的特征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发现暴雪回波分布均匀、连续,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丝缕状纹理结构,回波顶高度4km左右,大于30dBz的回波高度在3km以下,属于低云降雪。速度场上西南-正西方向有大范围的逆风区出现且持续,逆风区不断有新的回波生成并向雷达移动。速度场0.9-1.6高度有明显的“牛眼”结构,说明低层有强的东北风急流。中高层盛行西南风,暴雪开始前东北风层次增厚,风的切变高度逐渐上升,暴雪时切变高度在3.0km左右,强烈的暖湿西南气流叠加在干冷东北气流之上,是典型的“天南地北”流场。在这种流场的垂直剖面图上反映出来有中尺度垂直环流的存在。当垂直环流较强,说明低层偏东风与中高层西南暖湿气流都强,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垂直环流较减弱时,降水减弱,结束时低层偏东风与中高层西南暖湿气流两者之一消失。雨凇发生时大气具有中层暖(T>0℃)下层冷(T≤0℃)的温度垂直分布特征和中低空近饱和(相对湿度大于90%)的深厚湿层。中层暖冷平流对暖层的建立和破坏起很大作用,当暖层消失,整层大气温度都在0℃以下时,雨将转雪。
雨凇 暴雪 雷达探测 垂直环流 多普勒雷达
魏慧娟 李戈 赵龙
驻马店市气象局,河南省驻马店,463000 平顶山市气象局,河南平顶山市,46700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8
2008-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